|
|
|
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實施六大類學科重點建設項目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
http://www.gangguanzhidu.com 2021年10月19日 來源:重慶日報 |
|
近日,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展示了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重慶大學首次躋身世界前300強。作為教育部“雙一流”A類高校建設大學,近年來,重慶大學推出了哪些創新措施?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著怎樣的思考?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專訪了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如何加快推進重慶市教育現代化,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如何不斷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從即日起,重慶日報推出“走進在渝高校校長系列訪談”全媒體報道,邀請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11所高校校長,暢談他們在辦學特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努力和思考。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和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建校之初就確立了“建設完備弘深之大學”的辦學目標,提出“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為國家培養了40余萬名高素質人才,有40余人當選為兩院院士,涌現了全國“最美奮斗者”鮮學福,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袁利等師德楷模。
近日,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發布,展示了全球領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學,重慶大學首次躋身世界前300強。
作為教育部“雙一流”A類高校建設大學,近年來,重慶大學推出了哪些創新措施?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方面有著怎樣的思考?近日,重慶日報記者專訪了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
談“雙一流”建設
分類協同推進六大類學科重點建設項目實施,優化學科布局
重慶日報:重慶大學在2017年入選教育部“雙一流”A類高校建設名單。近年來,圍繞推動“雙一流”高校建設,學校做了哪些努力?
張宗益:我們圍繞“雙一流”建設的總體目標進行頂層設計。在建設一流學科方面,按照“強化工科、夯實理科、振興文科、繁榮社科、拓展醫科、提升信科”的總體思路,分類協同推進六大類學科重點建設項目實施,調整優化學科布局,深化學科內涵發展,打造一流學科高峰。
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構建了“1+5”新型科技創新體系,包含1個管理機構和5個科研實體。同時,加強科研前瞻布局,推動建設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培育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構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體系,通過實施“弘深青年學者計劃”等,系統構架起四層次七類別的人才引育“金字塔”。
重慶日報:這些舉措效果如何?
張宗益:效果不錯。經過“十三五”時期的發展和“雙一流”首輪建設,學校工程學、材料科學先后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的學科從3個增至12個。冶金工程、儀器科學、礦業工程、土木工程等7個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50名(列全國第17位)。
學校科研經費從2016年的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2.8億元。國家級人才從68人次增加至191人次,其中國家級青年人才從9人次增加至63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來,重慶大學新增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23個,推進超瞬態實驗裝置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牽頭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牽頭研制的“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在月球上長出第一片綠葉……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談服務地方發展
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重慶日報:衡量一所大學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兩個方面是重要依據,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學校有哪些舉措?
張宗益:學校著重從創新質量和轉化效益兩個方面發力,專門打造了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一體化服務平臺——重慶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例如,學校在國內率先實施成果權益100%讓渡,打通作價入股流程,增加收益分配比例,提高成果轉化積極性。
針對在一定時間內未能及時轉化的“沉睡”專利,學校出臺“1元錢轉讓”政策,進行集中管理,開展“組合式”“搶救式”“集成式”運營。近兩年,全校轉化科技成果250余項,金額約1.5億元。
重慶日報:大學依城市而興,城市因大學而盛,重慶大學怎樣深化校地合作的?
張宗益:近年來,重慶大學積極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深度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加快培育建設超瞬態實驗裝置,高質量打造“重慶大學科學中心”,高水平建設量子材料、未來芯片、合成生物學等公共共享原始創新平臺,推出六大先導性大科學研究計劃,實施“20個關鍵科學問題”和“20個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行動計劃。
同時,我們一直持續推進多領域全方位的校地深度合作。如學校與重慶市政府共建了長江生態環境學院,助力廣陽島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牽頭重慶“兩江四岸”九龍灘消落帶治理及江岸生態修復工程;與沙坪壩區共建環重慶大學創新生態圈,共建國際聯合研究院等。
重慶日報:去年,重慶大學和四川大學牽頭成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如今這項工作進行得怎樣?
張宗益:成立一年多來,聯盟高校間簽訂合作協議激增,多維度推動各校開放交流合作。比如,由中國科協、重慶市政府、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共建了“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
同時,聯盟先后成立了“法治教育聯盟”“中醫藥聯盟”“智慧能源云講堂”等,加強學科合作建設;還搭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盟和國際間高校聯盟的溝通交流渠道,聯合包括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有關高校等各方優質資源和創新力量,對接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談未來
推進傳統學科結構優化和新興、交叉學科培育
重慶日報:對未來,重慶大學有著怎樣的規劃和打算?
張宗益:學校“十四五”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將科學編制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方案,引領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在服務國家戰略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
在學科建設方面,我們將持續推進傳統學科結構優化和更新改造,加快新興、交叉學科培育,使學科專業更加現代化,更能適應未來的需求。
在人才培養方面,加快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著力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在科學研究方面,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出研究的基礎性、前沿性、原創性,努力做出更多引領性、不可替代、填補空白的貢獻。
在師資隊伍方面,持續加大高端頂尖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大師級人才、高水平團隊的引育力度,使師資隊伍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努力擴大與國際著名高校合作的深度、廣度,打造更多高水平合作平臺,顯著提升國際化辦學成效。
記者手記>>>
提升綜合素養,培養未來新人
“青春之星”風采大賽成為重慶大學虎溪校區的品牌活動,“不見不散畢業生歌會”是重慶大學民主湖論壇的另一張“名片”……在重慶大學采訪,除了濃濃的學術氛圍,也感受到強烈的青春激情。
談起學生培養,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特意提到學校的綜合素養課。
以高遠志向領航人生高度,才能展現更大擔當、實現更大作為。作為全國首批“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近年來,重慶大學統籌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力量,從課堂、文化、特色等方面入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嘗試。
例如,重慶大學打造了通識課2.0版本,著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科學精神、工程倫理、人文素養。《唐律疏議》就是學生綜合素養課的一項內容。
希望學生讀《紅樓夢》不僅僅要讀精彩的情節,還要讀那個時代的社會;學醫學的學生也不能只懂醫學知識,還要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意義……在張宗益看來,一個人對歷史使命認識越深刻,社會責任感也就越強烈,志向也就更遠大。正如他所說,學貫中西,才能夠引領未來。
|
關于重慶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gangguanzhidu.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