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在2023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自強為學 厚德立業 |
http://www.gangguanzhidu.com 2023年9月14日 來源:清華大學 |
|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今天,清華園迎來了90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學。你們是清華園里為學立業的新生力量。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你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同學們,你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清華這座學術殿堂。無論是瞄準學術前沿,還是投身科技攻關,無論是傳承冷門絕學,還是解決現實問題,清華園都為你們搭建了廣闊的舞臺。希望你們珍惜韶華、不負時代,勤學實干、奮發有為,努力成長為擔負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重任的主力軍。
你們即將踏上新的學業之路,要對“學”“業”有新的認識。為“學”就是要深刻理解本學科的知識架構與形態,不斷提升認知能力,傳承和創造知識。立“業”就是要熟練運用知識來解決本專業的問題,不斷提升實踐能力,以聰明才智服務國家和社會。準確把握為“學”與立“業”,對于同學們正確認識與處理“繼承與創新”“獨立與合作”“理論與應用”等關系至關重要。
為“學”須自強,重在創造知識、追求真理。為學首先要處理好自我創造與向他人和前人學習的關系。《墨子》中說,“知,傳受之,聞也;方不㢓,說也;身觀焉,親也。”意思是知識有三類:聞知、說知、親知。做學問首先要懂得把深入學習和調查研究獲得的聞知,與親身實踐獲得的親知經過反復辨析領悟統一起來,再經過思考和推理獲得說知,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著名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在這方面是我們的表率。他一生精研中國古典建筑專著《營造法式》。為解讀這本“天書”,他走過十五省二百多個縣,實地調查古建筑兩千余處,又歷時多年創作出了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系統編寫的建筑史著作《中國建筑史》,“填補了沒有中國人寫中國建筑史的空白”。
為學還要不斷打破自身成見、實現自我革命。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顛覆了牛頓力學的時間空間觀念,以光速不變為前提創立了狹義相對論。這是物理學的一次深刻革命。可是愛因斯坦沒有固守已有成果,他深知狹義相對論不能解決加速度體系的問題,而加速度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因此僅有狹義相對論是不夠的。經過十年的努力,通過與數學家深度合作,他創立了廣義相對論,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勝者強,自強者勝。”自強,就是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同學們,希望你們自強不息、孜孜以求,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努力提升認知的廣度和深度、拓展人類知識體系的邊界。
立“業”須厚德,重在解決問題、服務人民。“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立業首先要有為民情懷,以國家為先、人民至上。我國著名橋梁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茅以升學長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后,懷著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的志向毅然回到祖國,決心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主持修建多座現代化大橋。新中國成立后,他主持設計修建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長江大橋,實現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他也被譽為“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立業還要胸懷寬廣、團結他人,共同攻堅克難,成就更大的事業。新中國最美奮斗者、兩院院士劉永坦學長,為了筑牢祖國的“海防長城”打造了一支團結協作的“雷達鐵軍”。這支鐵軍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以堅韌的意志、頑強的斗志,共同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聯手戰勝了從理論到軟件、硬件必須進行徹底返工等重大挫折。如今,劉永坦院士帶隊研發的新體制雷達,已經廣泛部署成為我國海防事業的“火眼金睛”。在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他說,“這份殊榮不單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團隊,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厚德,就是具有包容萬物的胸懷,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按人心正道辦事。同學們,希望你們厚德載物、擔當大任,在團結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學”“業”須會通,重在博采眾長、取精用宏。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我們面臨的問題越來越綜合,僅靠單一學科往往無法有效解決,必須依靠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和綜合運用。立業要會聚多學科知識,懂得博采眾長。“蛟龍號”是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其研制涉及力學、材料、信息、海洋、地質、環境等多個學科,匯集了上百家科研單位的力量。2012年6月,“蛟龍號”成功下潛突破7000米深度,標志著我國載人深潛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為深海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必將促進與深海相關的學科和專業大發展。
學問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也會在實踐中不斷升華。為學要搜集多領域的實踐資料,懂得取精用宏,并回到行業中接受檢驗。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先生上世紀70年代在計算機工廠勞動時,意識到計算機作為新的工具必將大范圍地應用到數學研究中來。他從豐富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汲取智慧,把中國傳統數學思想概括為機械化思想,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開創了用計算機高效自動解決數學問題的先河。“吳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解決控制論、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設計制造等多個高技術領域的核心問題,在國際上引發了一場關于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研究與應用的高潮,也推開了中國人工智能走向世界的大門。
業以學為基因,學以業為果實。行業經驗經過提煉轉化成學問才更有生命力,理論知識通過廣泛應用才能更好造福人民。同學們,希望你們廣泛涉獵、融會貫通,在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敏銳把握學科變革的機遇,做出原創性成果。
同學們,站在新的人生起點上,希望你們自強為學、厚德立業,弘揚行勝于言的校風和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挺膺擔當、奮勇爭先!
|
關于清華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gangguanzhidu.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